Home 張韶涵的爆發期
Post
Cancel

張韶涵的爆發期

大概在我升中前後,就是張韶涵出道的時期。那時感覺她的歌比較清新,也很有台味,是一種中國風式的異國風情。雖然曲風與羅大佑一輩迥然不同,但當中那種快歌悠閒輕快,慢歌哀愁淡淡的感覺其實又相去不遠。張的第一張專輯《Over the Rainbow》正好呼應《海豚灣戀人》中對張的形容,一塊璞玉。當中歌曲既有恬靜怡人的《雨後》,也有較為激昂的《吶喊》和悠然輕快的《天邊》,其中絕少台灣時下流行的喊生喊死強說愁。當中的《都只因為你》可能已算是最為迎合主流,不斷強調「我來這世上只是因為你 只為這一場命中的相遇」。

因著此次的成功,在張推出第二隻專輯時,我也很是期待。雖然第二隻專輯《歐若拉》中,張仍保持那種清新的感覺但主打的《手心的太陽》和《歐若拉》畢竟能見製片希望張走入主流。專輯的水準得以保持,其實應感謝張的好拍擋陳偉,以《Mama Mama》、《復活節》和《靜不下來》平衡如深白色的《直線》和陳依依的《猜不透》中變得平白的唱腔。但少了潘協慶,張始終少了一個好好發揮的機會。但擺脫了首張專輯怯怯的感覺,張也再難回到璞玉的地步。感覺也因此庸俗了。

然後的《潘朵拉》,主打《潘朵拉》一下就把張清新的感覺轉成童稚愚蠢的亂叫,劈頭便叫人對此專輯無甚興趣,這的確是陳偉失準的作品。然後另一主打《隱形的翅膀》,相較《潘朵拉》的確好太多,而且也算是保持一貫清新的感覺。然而可惜的是,其他歌曲既沒了台味,也失了本身清新的味道,只落入迎合聽眾口味的又或與名人合作的主流。深白色的《真的》無疑就是那種故作冷靜又喊生喊死的歌曲。與林俊傑合作的《保護色》,可算是單純商業的合作,當中重複Angela的一段聽得人也發窘,感覺就像張突然自戀。而和阿沁合作的《愛情旅程》,感覺雖然較好,但副歌一段近乎每句也以「我」起頭,彷彿愛情去到最後也只是為了自己。而且整首歌曲又只是平白直接的旋律,多聽一回也開始生厭。值得留意的是潘協慶的《驚天動地》,整首歌曲起伏流暢,聽下去感覺不錯。我個人甚至認為因為這首歌,張與潘也再不可能合作,因為張再沒能力孭起潘協慶的歌曲。

到了《潘朵拉》,我其實也再提不起勁聽她後來的作品。就是開始變得俗,可能是唱多了,對歌唱技巧的認識也多了。然後就像技巧中迷失,再捉不緊歌唱的感情,未必是多了或少了,但肯定是變得造作。

後來的《夢裡花》專輯也是保持著《潘朵拉》不上不下的水準,但就是愈來愈造作,也明顯地只為迎合市場。我也不想再去聽多一遍……再後來的是《Ang5.0》,其中我只聽過《親愛的那不是愛情》,原因這首歌那時比較熱而已。但看了一遍班底,其實聽不聽也無甚損失,單看作曲人,范瑋琪、周杰倫、蔡健雅;再看歌名,《頭號甜心》、《親愛的那不是愛情》、《誰愛誰》,好一張愛情味這麼濃的專輯,我只能武斷地斷定此專輯商業味過重,即使每首質素不錯,我也不想聽完後陷入到底她愛不愛我一類的迷思。

雨後 作詞:姚若龍,作曲:宋新妮


天邊 作詞:姚若龍 作曲:潘協慶


靜不下來 作詞:于光中 作曲:陳偉

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-NC-ND 4.0 by the author.

-

在用心以外,技術上如何做好地區工作﹖(上)